English

千里书缘回归情

1999-05-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祝晓风 邢宇皓 赵彤宇 我有话说

千里书缘回归情

——澳门’99中文图书暨音像展览记

澳门旅游司的陈迎宪先生在江苏展台选购图书。

□本报记者 祝晓风 邢宇皓 赵彤宇

在浓浓的回归气氛中举办的澳门’99中文图书暨音像展览是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文化庆典活动。来自内地的19个省市的近70家出版社参加了展览,展出图书8500余种,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科技、辞书、生活实用图书等各个门类。其中相当一部分图书是近年来祖国内地出版的图书精品、重点图书和获奖作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内地出版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

第一天的惊喜

5月6日,澳门置地广场的正门前打出了“’99中文图书暨音像展览”的大字横幅。彩球簇锦、花篮吐红。澳门妇女会、澳门慈善会等数十个团体送贺的花篮表明了澳门各界对此次书展的关注和各界团结一心迎接回归的态度。正门前还高高悬挂着一联大字标语:“图书是知识的海洋,交流是友谊的桥梁。”

上午11时整,书展开幕式准时开始。内地参展团团长、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杨牧之致词,他简要地介绍了这次书展的概况和近年来内地出版业的发展,最后说,这次展览是在澳门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文图书展览,“希望籍此能为澳门同胞提供更多更好的图书音像制品,同时内地出版界与澳门出版界也可以借此机会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通过这些出版物,使澳门各界人士更多更好地了解内地近年来的发展,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而共同奋斗。”

这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珠海市新闻出版局承办,澳门基金会协办。长期以来,澳门基金会一直致力于加强、促进及发展与中国的有关机构的文化联系,互相交流各自的理念和经验,更好地为内地及澳门居民服务。满脸大胡子的澳门基金会主席卢德奇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这次展览标志着澳门基金会在贯彻其宗旨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天这个重要的展览的举行正是我们所付出的努力的实现。作为澳门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图书展览,本次展览的意义十分重大。”“众所周知,书籍并不仅仅是靠机器生产的。图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文章的撰写、编纂,一直到分类、排版、校对,直至出版成书并卖到每一位读者手中,一本高质量的书籍往往经过许多复杂的程序,在今天揭幕的展览中所展出的图书正是许多人的辛勤工作的结果。文化交流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书籍的传播作为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我们相信,这次书展不仅可以使澳门的读者有机会欣赏、购买高质量的中文图书,也将使澳门的读者了解中国在加速出版业发展、加大中国的教育文化投资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澳门本身也将由此获益匪浅。”

中图总公司董事长甘师俊向卢德奇赠书和主办机构向包括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宗光耀在内的嘉宾致送纪念品之后,是热烈的剪彩仪式。

简短的开幕式结束不久,参展的出版社就接待了第一批热情的澳门读者。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参展单位的图书都很受欢迎,当天被订购和被当时买走的书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有的社出于展出的考虑,有的书在第一天只让读者订购。陕西人民出版社带来的两本唐诗、宋词的小册子很快就卖完。他们又紧急从西安调书到珠海,两天后书一到又被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澳门朋友抢购一空。

北京出版社带来的重点书几乎都已被订购了。这对于赵晓伟编辑来说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事,赵晓伟说,他们碰上了澳门中央图书馆这个大客户,和老北京有关的书有许多都被人家看中了,“《北京四合院》、《北京的胡同》、《旧京大观》、艺术画册《梅兰芳》早早就有人订了。古董、玉器的图集销路也不错。我们社的品牌‘自画青春丛书’属于少年小说,我们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也有人订走了。澳门朋友说,通过这些书可以了解内地年轻人的心态。”

书展的第一天,给内地出版社和澳门读者都带来了惊喜。

回归与交流

澳门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西岸,北与珠海市拱北接壤,南濒中国南海,西与珠海市湾仔隔河相对,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42海里。澳门面积很小,但由于不断地填海,面积逐渐扩大,1991年尚有18平方公里,如今已有近24平方公里了。澳门的常住人口有42万人,其中90%以上都是华人。澳门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2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而且湿度较大,平均达80%。

书展的这几天,澳门也是连日细雨。这时也正是澳门行政长官选举前夕,报纸上关于特首选举的报道占了最显眼的位置。5月8日,特区推委会向两位候选人提问,转日的报纸上就做出了通栏大标题:何厚铧、区宗杰答问各具卓识。

所有这些,主题都是回归。同样,回归也是书展的一个主题。让澳门同胞了解祖国文化,让澳门同胞了解澳门在内地同胞心目中的形象,都是为了回归而进行交流的重要内容。有关澳门的图书也理所当然在书展上受到关注。世界知识出版社、作家出版社都把这些书摆在展台最显眼的地方。一位澳门读者举着一本《画说澳门》高兴地向同伴推荐。世界知识出版社安国政社长介绍说,他们社的《澳门1999》、《澳门的故事》都很受欢迎,一个卖了10本,一个卖了20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的书,第一个被新华社澳门分社买走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语用法词典》,该社其他的语言教学方面的书也极受青睐,比如《广州话普通话对照365》、《汉语普通话语音辨正》都是书展上的抢手货。是啊,不学普通话,怎么和内地同胞交流呢?

特价书卖得比定价高

澳门人来这次书展上买书有三大感受:书的品种丰富,书的定价很便宜,简体字不好认。不习惯简体字,使得澳门读者失去了一些好书,也促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简字和普通话的重要性。当然,这也让参展出版社有另外的认识。有的出版社有备而来,带的就有繁体字的书,当然就显出了优势。对于内地图书的定价相对于澳门人来说偏低这一点,展览的主办单位倒是早有考虑,做了大致的调整,就是建议参展单位把书价上调20%—30%。有的出版社还把特别好的书的书价上调了50%,所以,特价书卖得反而比原来的定价高,这在北京的特价书市上几乎不可想象。但尽管如此,澳门读者买书的热情并未因此受到影响。

一位女士连续两天在展馆内选购,买的多是中国文化典籍,一买就是上百元。她说,她明天还要把她的老父亲也带来,因为她父亲也是书迷,经常自己跑到上海、杭州去买书。在江苏展台,记者碰到了刚刚买下《中国插图设计选》的陈迎宪先生。陈先生是澳门政府旅游司的设计师和高级技术员,也是研究澳门印刷史的专家。他去年曾应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邀请代表澳门到北京做学术访问。陈先生还在澳门理工学院艺术高等学校兼职,他这天是趁周末来买书,买了很多美术方面的书,他说,要论文化,还是内地人才众多,博大精深。

这次展览因为地理原因,各参展单位只能将每种书带有限的几册。但他们则说,澳门回归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能让澳门同胞多了解一些祖国文化、多了解一些内地的出版,他们是很乐意的。参加书展的有的出版社还表示,这次来澳门参展没有指望把带来的书都卖完,但大家都很看重这次参展的政治意义,在澳门回归前夕把自己出版社的新书展示给澳门同胞,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不过,澳门毕竟是一个商业城市,人口不多,图书市场不大,而且以消闲、实用的图书销量最大。此前,澳门人如果想买内地出版的图书,一般直接到珠海。但珠海一地搜罗的图书品种也有限,所以从另一方面讲,这次送到家门口的大型书展毕竟也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澳门人的购书欲。

开展第一天,曾有出版社被告知,卖不掉的书由澳门文化广场悉数购下。据称,澳门文化广场后来买走了所余图书的大部分。

本次书展清晰爽朗的布展也给参展单位留下了很好的印象。2400平方米的展厅里,充满了从容、轻松、开阔、清朗的气氛。

澳门人心系千千“中国结”

5月9日,在澳门街头可以看到港澳两地各大报均以极为显著的位置报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消息,《澳门日报》、《东方日报》、《太阳报》、《大公报》还报道了北京、上海的学生游行示威和港澳华人的抗议活动。为期四天的迎接澳门回归祖国’99中文图书暨音像展也在这个阴雨连绵的星期日落下了帷幕。连日的寒风细雨没有阻挡澳门人求知的脚步,在周末,展销会售书量比出版商预想的要好。

在书展的最后一天,记者看到前两日摆得满满的图书许多已被买走,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科普知识等方面的书籍十分畅销,所以,在这些方面颇具优势的古籍出版社、中国地图、浙江、江西、北京等地出版社非常高兴。一些没有买到自己喜欢的图书的澳门人还纷纷向出版社订购。由于是最后一天,有些档次高、装帧精美的图书最低打到5—6折,质高价廉的内地图书让澳门人欣喜不已,争相购买。

在北京出版社的展位,数十个制作精美的“中国结”成为澳门同胞争相抢购的工艺品。这种20元一个的中国结用红色丝绳结成,中间还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天然玛瑙。一位购买中国结的澳门人告诉记者,制作精美、别具特色的“中国结”最有中国味、最能让人思念祖国。

关于这次书展,澳门、珠海的媒体均有很高评价。但杨牧之副署长却看得很远。他在书展期间专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内地出版业和澳门的交流肯定而且也应该越来越多、越来发展越快,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交流也许会越来越不容易。一国两制当然会使交流变得频繁,但是频繁的交流也会让澳门同胞的眼界开阔,再搞这样一般性的书展人家就不一定像今天这样高兴了。这里的中小学生都用繁体字,在内地、香港、台湾的教材中他们用的最多的是香港的。但他们都承认内地教材的水平比香港高。这除了香港的书是繁体字的原因外,我们的教材爱讲大道理恐怕也是原因。所以内地的出版社必须要研究很多东西。

据最新消息,此次书展销售总码洋近百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展览。

我们告别了美丽的澳门,新马路的喧哗渐渐远去了,回归的脚步声却越来越近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